學習芭蕾一年,我的孩子能收獲什么?
“芭蕾讓我學會了學習的能力,包括持久的專注度,有邏輯的表述能力,以及一顆靜得下來的心。 ”
——朱虹(Rainbow)
天鵝湖畔教學總監
英國皇家舞蹈學院注冊教師
RAD百年優秀教師獎-早期職業獎獲得者
芭蕾,孕育于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降生在十七世紀的法國宮廷,興盛于十九世紀的俄羅斯。對于中國大多數人來講,這個來自歐洲的“舶來品”依舊是陌生和遙不可及的。所以有很多家長朋友們會遇到這樣的疑惑:我的孩子學習一年芭蕾之后能收獲什么?
看看下面這兩位湖畔小學員的成長變化,相信能解答家長朋友們的一些小疑慮~
妮妮,P級(啟蒙級)課程學習中。芭蕾0基礎,2018年5月入學天鵝湖畔,害羞靦腆愛低頭、有些含胸駝背,肢體協調性不太好。
在天鵝湖畔學習一年后,四肢舒展了很多,能利用課上學的舞蹈動作,即興自編自演一小段舞蹈。
(專題介紹)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小朋友的天性都是玩,尤其3-5歲的小朋友,對世界充滿好奇且稚嫩敏感。天鵝湖畔教師團隊巧妙地將芭蕾元素融入一個個經典的故事情景中,讓小朋友輕松學習芭蕾舞知識,并主動學習探索。
躍躍,G2級(英皇二級)課程學習中。芭蕾0基礎,2018年1月入學天鵝湖畔,于2019年6月,以[Distinction/優秀]成績通過英皇芭蕾考級。
(專題介紹)
日積月累的力量總是能給人以驚喜。不僅僅是芭蕾,任何學習都是一個堅持不懈的過程,沒有捷徑可言。
在天鵝湖畔的各個校區,還有很多像妮妮、躍躍這樣的小朋友,她們都在快樂地學習芭蕾。只是,在很多家長朋友們的意識中,依舊對芭蕾存在一些認識誤區。
對此,小芭有話要說:
外開和立足尖不是芭蕾舞的全部
受俄羅斯學派芭蕾舞的影響,下叉、下腰等技術技巧,已經成為國內芭蕾教育教學的基本課程內容,尤其要走專業路線的小朋友,外開、柔韌性和外在條件更加重要。
可是,有很多小朋友的年紀還太小,家長朋友們和小朋友還不能決定是否要走專業路線?那么,在此之前,天鵝湖畔和家長朋友們就要一起引導和激發小朋友對芭蕾舞的興趣與自主學習探索。
天鵝湖畔原版引入的英皇芭蕾課程體系,基本功涵蓋控制、身體姿態和重心轉換、舞姿、空間意識、線條、動作質感六大要素,軟度訓練只是芭蕾學習的一部分內容。
無論高矮胖瘦,每個小朋友都有上臺表演的機會,更注重小朋友在舞臺上的個人表現力以及小朋友享受舞蹈的過程。
是否能獨立跳完一支舞
不應該是衡量孩子成長的唯一標準
小朋友處在不同的年齡段,Ta們的心智、身體骨骼發育特點均不同,對應的課程內容自然也有所不同。
DYOT和PP級的小朋友,首先培養的是習慣、體態、興趣和自信心。通過趣味化、情景式課程內容引導小朋友掌握芭蕾基本動作的練習技巧,培養樂感、想象力、創造力和表達能力;同時,通過芭蕾動作的練習,有效舒展、糾正小朋友的彎腰曲背等不良體態。
P級、G1級及以上級別的小朋友,會逐漸增加一些難度,鍛煉小朋友的肌肉發力、忍耐力、表現力和創造力;也會提供更多展示、表達自我的機會和舞臺,如電視臺和大型晚會的節目錄制。
當然,在英皇芭蕾課程里面,從P級(啟蒙級)課程開始,會有兩個小舞蹈的訓練;到了G1級課程,會逐漸增至四個小舞蹈的訓練(芭蕾舞蹈組合展示與性格舞)。整體推進考級課程,為英皇考級做準備。
所以,無論從性格、體態、自信心、舞蹈技能還是協調力、空間意識、專注度方面,小朋友通過芭蕾舞的學習,在任何一方面的正向變化,都是收獲和成長!
寫在文末,再借用朱虹老師的一句話,送給所有的家長朋友們:
”學習芭蕾不是做‘苦行僧’,功要練,只不過得有個度。”因為芭蕾的功不全是靠鋼鐵般的意志,還有蒲草韌如絲的品格;孩子的成長更不是一個簡單的劈叉、下腰來衡量的。